t20p660

1927年8月13日,下野的蒋介石乘火车离开南京。临走时,送行的人很少,白崇禧、

1927年8月13日,下野的蒋介石乘火车离开南京。临走时,送行的人很少,白崇禧、李宗仁、何应钦等大员一个没来,显得极为冷清。

彼时蒋介石深陷四面楚歌之境。宁汉分裂后,武汉的唐生智树起“东征讨蒋”大旗;北方,被北伐军击败的孙传芳投靠奉系张作霖,重整旗鼓后联合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大举南下。内外交困之下,蒋介石决定先对威胁最大的孙传芳下手。

然而,这一决定在党内遭冷遇。桂系的李宗仁、白崇禧坚决反对,主张收缩防守;更令他心寒的是,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也站到了桂系一边。蒋介石怒不可遏:“孙传芳都快打到徐州了,必须北上先解决他!”

无独有偶,孙传芳那边也出了状况。张作霖建议他等张宗昌部队到位再行动,可孙传芳急于夺回地盘,甩开友军,仅率六万残部孤军南下。 7月23日,孙军攻占徐州,蒋介石震怒,亲赴前线指挥反攻,却大败而归。武汉方面趁机大肆宣传,通电南京要求严惩“败军之将”。为卸责,蒋介石找来军长王天培当替罪羊。王天培是黔军将领,北伐后部队扩充至四万多人,早成蒋介石和桂系的心病。

巧的是,此次处理王天培,桂系竟默许了。王天培素来服从总司令,接到开会通知便从前线赶回南京,却当场被扣押,随后押往杭州,罪名是“擅自撤退、克扣军饷”。蒋介石下野二十多天后,王天培被枪决。这表明,除掉王天培是蒋、桂共识,徐州兵败只是借口。

徐州一战,让蒋介石心有余悸。他在军事会议上改变主意,提出先打武汉的唐生智,解决内部威胁后再对付孙传芳。李宗仁、白崇禧再次反对,蒋介石一气之下撂下狠话:“不执行我的方案,我就不干了。”

李、白等人等的就是这句话,顺势表示总司令若不想干,不如“主动让贤”。蒋介石一句气话,竟被当场架了起来。此时,若有何应钦出面圆场,局面或许还有转机。可蒋介石看向何应钦时,他却低头不语,连他都倒向了桂系,其他人更不必说。这下,蒋介石不下野也不行了。他后来多次抱怨:“当时只要何敬之一句话,我是可以不走的。”

火车抵达上海,迎接他的人多了起来。站台上近百人中,除了吴忠信等旧部,上海“三大亨”黄金荣、杜月笙、张啸林也亲自到场。寒暄一番后,蒋介石前往奉化溪口老家,表面上闭门谢客、读书养性,实则天天盘算着如何杀回南京。

没几天,浙江省主席周凤岐派人送来五万大洋。蒋介石以为是老乡雪中送炭,还挺高兴,不料来人说,这是周主席送的“路费”,希望蒋先生拿钱后尽快离开浙江,别让他为难。

落井下石者不少,但趁机“投资”的聪明人也有。军长陈调元亲自送来十万大洋,还说不够再送。陈调元原是孙传芳的部下,北伐时率部倒戈。这笔钱,蒋介石记了一辈子,复出后立刻任命他为安徽省主席。

更让他欣慰的是,胡宗南、关麟征等黄埔一期学生联名通电,表示“与校长共进退”。蒋介石在本子上记下这些名字,他们后来也成了黄埔系中最早晋升军长、总司令的将领。

要翻盘,光靠记仇和记恩可不够。蒋介石很快想到了两条路:钱和权。他想起了江浙财团,也想起了尚未出嫁的宋美龄。下野同年秋天,他东渡日本,先拜见宋老太太以表诚心,转头又和日本政客勾兑。

据日本报纸披露,蒋介石亲口答应承认日本在东北的“特殊权益”,换取了日方支持。

1927年12月1日,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办盛大婚礼。这场联姻被美国《时代周刊》评价为“枪杆子”与“钱袋子”的结合。江浙财团的虞洽卿、张静江等人一看宋家成了“自家人”,银行账户自然向蒋介石敞开。

蒋介石在日本隔岸观火,国内果然乱作一团。他走后,李宗仁和唐生智在两湖大打出手,汪精卫在广东另立中央,北方的阎锡山、冯玉祥也和张作霖缠斗不休。

而李宗仁、白崇禧、何应钦主导的南京政府,没了江浙财团的支持,连军饷都发不出来。黄埔系的军队也只听刘峙、顾祝同等蒋氏亲信的,何应钦根本调不动。

等各路人马斗得精疲力竭,蒋介石的机会来了。北方的冯玉祥、阎锡山率先通电,请求他复出。汪精卫顶不住了,也发电报请蒋总司令复职。李宗仁见势不妙,只好改口拥护。一时间,“非蒋公不能收拾残局”的呼声四起。

1928年1月,蒋介石风光回到南京,重任总司令。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,他左手党权,右手军权,成了说一不二的人物。